<The girl on the train, by Paula Hawkins >

這本書,是在我抵達美國舊金山之後,第一本讀完的小說(歸列為fiction)。


小的時候還挺喜歡看偵探小說的,像是福爾摩斯、亞森羅蘋、次川次郎等等的老牌小說,但其實長大之後,取向就變了,變得挺不愛讀小說的。


因為總覺得小說的篇幅一般都太長,而且都是講述一些莫須有的故事或驚悚懸疑(現代人超喜愛看懸疑驚悚小說的),並且這些書籍越來越多、出版的速度快到我
都來不及更新,更何況還有好多人生議題的書籍要讀阿(像是心理阿、商業、人文等等的)。


這次,在第一本Non-fiction讀完之後(書籍: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原文版,是不是也是心靈書籍!),決定要來找尋一本眾所周知的暢銷小說,當然最近最夯的是電影也剛出來的Martian絕地救援小說(麥特戴蒙主演),許多人看過書之後都大為讚賞,但是因為這本書在圖書館已經被預約擠爆了,所以我就另尋其他發現這本小說。


首先,The girl on the train這本書有一些令人驚豔的指標,像是:

◎打破《達文西密碼》紀錄,連霸《紐約時報》小說榜冠軍14週 

◎美國6秒賣出一本、英國18秒賣出一本,亞馬遜書店萬人滿分好評


還有吸引到目光的是這些書評(本人最喜歡看暢銷書,總覺得花時間讀了一本書,希望是有名的機構背書過的):
Instant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Nothing is more addicting than The Girl on the Train."—Vanity Fair

"So thrilling and tense and wildly unpredictable.  It sucked up my entire afternoon.  Not to be missed!"— Tess Gerritsen.  


The girl on the train透過書籍簡介,瑞秋,每天固定會搭火車來往倫敦,在列車行駛的途中,她每天都會看到列車經過的一戶人家,她每天觀察這戶人家,並且想像住在裡面的一對黃金伴侶的生活,並為他們取了假想名。直到後來發現,某天新聞報導住在那戶的女生失蹤了,她想起曾經在某天上班途中看見了可能關於失蹤的線索。(再來就不仔細描述劇情拉~~)


光看到這樣的簡述,頗令我受到吸引的,畢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事件。不過,翻開書本之後,一開始著實讓我一頭霧水。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利用時間不連續的穿插方式、以及用三個女人的第一人稱敘述法來敘述故事,所以剛開始沒有理解到這點的我,總覺得為什麼作者用"I"這個角度,講了一堆不連貫的話。但一旦理解這點之後,故事就開始有趣並且合理了。


光看故事的敘述跟情節本身,其實整個故事情節非常的簡單,人物也不多,大部分是女主角們自言自語陳述心靈狀態的方式。


瑞秋,因為嚴重酗酒問題造成精神狀態不穩定,以至於都無法搞清楚她目睹事實發生的真相,並且一直處在於渾渾噩噩且不被人相信的處境;因為個性的關係,也一直做出脫序的行為跟謊言。至於另外的兩個女主角,也各有各的歷史與她們自己人生的問題要處理,似乎可以呼應到現代人普遍的心理精神問題。


或許對我而言,更精采的內容,應該是要更不僅止於女主角們的幻想。雖然懸疑故事情節頗有節奏,但是大部分還是瑞秋在釐清腦中的片段、幻想或實際的狀況,到最後她總算想起來當初目睹的事實片段是什麼。(這樣被我說起來,或許會看起來十分的無趣(^-^;   )


另外,可能的嫌疑犯其實不太多元,書中的警探也沒有發揮多大的幫助,最後到故事結尾的高潮,也是在一般的混亂打鬥中結束。感覺或有懸疑、但驚悚的部分,好像還沒有我以前看日本偵探驚悚小說來的可怕,但是的確是能夠吸引讀者將這本小說讀完。


在一週時間內,閱讀完這本原文300多頁的bestseller,就可以安心地拿去圖書館讓給下一個讀者了,再來繼續追尋心靈層面的書籍吧!

arrow
arrow

    法蘭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